流行越变越快,衣橱越来越满,纺织时装行业如何实现绿色可循环的低碳“突围”?日前在沪举办的“2025循环创新・时尚大会”上,来自政策制定机构、行业企业、科研院校的相关专家齐聚一堂,在全球纺织业加速摆脱“资源消耗型线性模式”的背景下,探讨“闭环再生循环体系”深度跃迁的“中国方案”。
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现场公布了一组数据:纺织行业单位产值能耗近二十年下降超65%,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量年均增长12%,再生纤维年使用量已突破300万吨。
与此同时,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仍存瓶颈。2024年,我国棉花产量超过600万吨,化纤产量接近7000万吨,布产量超过300亿米,废旧纺织品回收量达515万吨。虽然2016年至2024年间,废旧纺织品回收量整体呈上升趋势,2023年增速达15.7%,但相对于纺织行业巨大的生产和消费量,回收总量与行业规模相比仍显不足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徐卫林指出,目前,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仍面临回收难、分离难、规模化利用率低等现实困境。据统计,仅有约2%的废旧纺织品被用于工业回收,1%实现闭环循环,另有12%通过物理法等途径处理,而高达73%的旧纺织物最终被焚烧处置。
“其中,涤纶和棉制品在废旧纺织品中占比最高,尤其是涤棉混纺产品因组分复杂、分离困难,成为再生利用中的‘硬骨头’。”徐卫林说,纺织品的循环再生是一项系统工程,涉及鉴定、回收、脱色、再加工等多个环节,需要跨学科、跨链条的协同创新。这不仅需政策引导和标准建设,更需品牌企业积极牵引,从设计端提高产品的可回收性和耐用性,实现“科技+时尚”双向赋能。
除了技术创新,数字化工具也是促进时尚绿色循环的助力。据了解,今年6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的《产品数字护照白皮书》就为纺织产品搭建了“设计—生产—流通—消费—回收”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纽带,通过大幅提升信息披露的深度与广度,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的精准记录与高效传递。
“产品数字护照是记录和展示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数字化工具,是产品的‘电子化数字身份档案’。”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胡柯华介绍,数字护照已经实现了多项创新功能:深度链接碳标签系统,可一键查看详细产品碳足迹报告;集成企业ESG信息,展示企业可持续发展实践;采用动态地图形式,直观展示产品全生命周期所涉及的加工工厂、物流路线等信息。
此外,东华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副院长王华平做题为《纤维再生循环产业化技术创新与发展》的报告,华东师范大学塑料循环与创新研究院院长李道季则在《纺织循环的微塑料问题及应对》的报告中,反驳了当下对“微塑料”的过度担忧,介绍了当前的科研领域的研究进展。
“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和消费国个人炒股配资,发展循环经济既是为自身破局,也为全球产业转型助力。”阎岩表示。
宝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